1.80米鱼目录
一条1.80米长的巨型鱼:惊人的发现和生物学意义
海洋深处潜藏着许多令人惊叹的生物,其中一些体型巨大,令人难以置信。最近,渔民在澳大利亚海岸捕获了一条长达1.80米的巨型鱼,震惊了世界。这条鱼究竟是什么物种?它的体型为何如此巨大?它对海洋生态系统有着怎样的意义?让我们一起探究。
惊人的发现:1.80米的巨型鱼
2023年10月,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名渔民在海岸附近捕获了一条体型巨大的鱼。这条鱼长达1.80米,重达100多公斤,令在场所有人都惊叹不已。经过专家鉴定,这条鱼被确认为一条罕见的巨型石斑鱼,是该物种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型最大的个体。
巨型石斑鱼:海洋中的巨无霸
巨型石斑鱼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硬骨鱼之一,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。它们通常生活在珊瑚礁和岩石区,以鱼类、甲壳类动物和头足类动物为食。巨型石斑鱼的寿命可达50年以上,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。
巨型鱼背后的生物学意义
巨型石斑鱼的体型巨大,这与它们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。它们拥有强壮的肌肉和骨骼,能够支撑巨大的体型。它们拥有高效的消化系统,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大量的能量。它们还拥有特殊的呼吸系统,能够从水中获取充足的氧气。
巨型石斑鱼的体型也与它们的生态环境有关。在广阔的海洋中,体型巨大的生物往往具有更高的生存优势。它们能够捕食更多的猎物,也能够更好地躲避天敌。巨型石斑鱼的体型也使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它们可以控制鱼类种群数量,维持生态平衡。
巨型鱼的保护意义
巨型石斑鱼是一种珍稀的海洋生物,它们的生存受到多种因素的威胁,包括过度捕捞、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。为了保护巨型石斑鱼,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例如建立海洋保护区、限制捕捞和开展人工繁殖等。保护巨型石斑鱼不仅是为了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,也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。
结语
这条1.80米的巨型鱼的发现,不仅让我们惊叹于海洋生物的多样性,也让我们更加关注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。巨型石斑鱼的生存与人类息息相关,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。
市场上还有一种米鱼(鮸鱼),容易被消费者误作大黄鱼。
罗所长说,其实两者区别还是蛮大的。
米鱼的形态有点像鲈鱼,体背部为银灰褐色,背鳍灰黑,腹部灰白。
而大黄鱼体色为黄褐色,腹部金黄色,各鳍黄色或灰黄色。
米鱼的上下颌基本等长,口闭拢时上颌稍显突出。
鮸鱼(音miǎn),一作米鱼,敏子、敏鱼,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,似鲈而肉粗,但肉质略粗糙,体色发暗,灰褐并带有紫绿色,腹部灰白。
背鳍鳍棘上缘黑色,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。
胸鳍腋部上方有一晴斑。
其余各鳍灰黑色。
米鱼体形为两侧扁平向后延长状,背、腹部浅弧形。
黄鱼,有大小黄鱼之分,又名黄花鱼。
属鱼纲、石首鱼科。
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,叫鱼脑石,故义名“石首鱼”。
大黄鱼又称大鲜、大黄花、桂花黄鱼。
小黄鱼又称小鲜、小黄花、小黄瓜鱼。
黄鱼食性较杂,主要以鱼虾为食。
以我国舟山渔场产大黄鱼最出名。
是有鳞的海鱼。
它的形状像鲟鱼,色灰白,它的背部有三行骨甲,鼻上长有胡须,它的嘴靠近颔下,尾部有分叉。
它生长在深水处。
肉:性味,味甘,性平,有小毒。
体侧扁,略延长。
口腔内为鲜黄色;上颌外齿为犬齿状,尤以前端2枚最大。
体背部为银灰褐色,腹部灰白。
背鳍灰黑,软条的基部具数列小圆鳞,占软条高度的1/3。
尾柄细长,尾鳍楔形。
喜栖息于混浊度较高的水域。
能以鱼鳔发声,性凶猛。
白天下沉,夜间上浮;每年4~5月由深水区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。
肉食性,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。
米鱼的成体一般通常体长50厘米,重2千克左右,大者可达80厘米,体重可达5千克,体长为体高的3.4—4.2倍,为头长3.4—3.7倍。
大米鱼的头中等大小,略侧扁,较尖突,长着圆鳞。
头长为吻长4.1—5.2倍,为眼径5—5.4倍。
大米鱼的眼睛较大,位于头前半部上侧,眼圈大,眼径略小于吻长,眼膜透明度高,红而明亮,眼间隔等于或大于眼径。
米鱼长有2个稍圆的凸鼻孔,前鼻孔小,圆形;后鼻孔大,长形,紧挨着眼睛。
大米鱼的口大而微斜,上下颌约等长,口闭时上颌微突。
上颌骨后延,伸达眼之后缘下方。
米鱼的吻短而钝尖,吻褶边缘游离成吻叶状,吻上中央具一小孔,上行数孔不显著。
米鱼的上颌外行牙较大,呈犬牙状,口闭时大部外露;内行牙细小,呈牙带:下颌内行牙扩大,也呈犬牙状,外行牙小,有带状牙群。
米鱼的唇较厚,口腔灰白色。
舌发达,游离,有4个颊孔,前方2孔细小,后方2孔呈裂缝状。
中央的领孔及内侧的颠孔呈四方形排列,没有颌须。
米鱼的鳃孔很大,鳃盖膜与峡部不连接。
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,鳃盖骨后上缘有一个扁棘。
有7条鳃盖条,还长有假鳃,鳃耙细长。
大米鱼除吻部及鳃盖骨被小圆鳞,颊部及上下颌无鳞外,全身都长有栉鳞,鳞片细小,表层粗糙,各鳍基部长有小圆鳞,背鳍鳍条部及臀鳍的二分之一长有小圆鳞。
尾部小鳞伸达尾鳍的中部。
大米鱼的两个背鳍连在一起,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,较腹鳍的起点稍稍靠后,鳍棘部和鳍条部有一个较深的缺刻,背鳍前部的鳍棘上缘为黑色,后部鳍条的中央有一条纵行黑色条纹;胸鳍尖长,比腹鳍长,基部黄色,边缘黑色,胸鳍腋部上方还有一个暗斑;臀鳍长有2条棘;尾鳍呈楔形,基部为黄色,边缘颜色稍浅。
米鱼长有9—10条鳍棘和28—30鳍条,第一鳍棘短小,第三鳍棘最长,约为眼径1.7—2倍。
臀鳍起点在第13—14背鳍鳍条的下方,长有2条鳍棘和7条鳍条;臀鳍的第二棘细长,约为眼径1—1.3倍。
大米鱼的体腔中等大小,腹膜灰黑色。
肠粗短,在腹腔中盘绕两次。
胃呈长囊状。
有5个长而大的幽门盲囊。
鱼鳔很大,呈圆锥形,前端不突出,呈短囊状,后端尖细,鱼鳔侧长有34对侧肢,每一侧肢具背分枝及腹分枝,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细密小枝,交叉成网状。
脊椎骨有24—25块。
鮸鱼体延长而侧扁,背、腹部浅弧形,一般体长45~55厘米、体重500~1000克,大的个体可达10多干克。
头小尖突,吻短,钝尖,口大而微斜,端位,上下颌等长。
体被栉鳞,鳞片细小,表层粗糙,头部被圆鳞,颏孔4个,无颏须。
中央颌孔及内侧颌孔呈四方形排列,无颌须。
上颌外行牙和下颌内行牙扩大,呈犬牙状,内面小牙成带状群。
眼圈大,眼膜透明度高红而明亮。
体背和上侧面灰褐色,腹部为灰白色。
背鳍2个连在一起,中间有一深缺刻。
鳍棘上缘为黑色,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;胸鳍基部黄色、边缘黑色;臀鳍具2棘;尾鳍呈楔形,尾鳍的基部为黄色,其边缘颜色稍浅。
渔获体长15~70厘米。